由于多倍体基因组的复杂性,作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研究工作一直滞后于水稻和玉米。近几年,随着小麦全基因组信息的不断释放,遗传转化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麦研究业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成为了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领域;我室近两年也在小麦营养高效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施卫明课题组:Wang et al.,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18; 兰平课题组:Karim et al., Int. J. Mol. Sci., 2018等)。

为了促进我国小麦青年学者的交流切磋,提供一个优势互补、合力攻关的洽谈平台,并展示我室在小麦营养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果,2019年1月3日至5日,我室承办的Wheat Omics第一届青年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康振生院士、山东大学夏光敏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秀娥教授和我室施卫明研究员担任主席。来自中科院遗传所、中科院植物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五十余名小麦育种和研究领域一线的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数位小麦研究领域的青千、优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及近两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顶级期刊发表小麦研究论文的青年翘楚。

1月4日上午,施卫明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向大家介绍了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情况和近几年在小麦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并从土壤-小麦互作的角度切入,希望参会学者可以取长补短、精诚合作。接下来,大会报告环节,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王秀娥教授以自己实验室40年的研究历程为例,娓娓道来如何将小麦育种与机制研究一脉相承、紧密结合;中科院植物所焦远年研究员则从小麦多倍体化角度,重点讲述了大家非常关注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品种“矮抗58”的全基因组测序进展。大会报告后,研讨会分别围绕“小麦抗逆与营养专题”、“小麦抗病专题”、“小麦农艺性状专题”、“小麦新技术专题”、“小麦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专题”进行了28场学术报告,报告包含小麦不同性状的机制研究,明星小麦品种育种背后的故事,远缘杂交、体细胞杂交创制小麦营养高效新品种,CRISPR、代谢组、GWAS等新技术在小麦营养研究中的应用等,报告人的报告都是经过精心准备,每个报告都引起了热烈的谈论。同时,我室郑璐博士和王萌博士分别从小麦磷营养和氮营养的角度,汇报了相关的进展,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会议间隙,还组织了参观中国科学院土壤博物馆、学术合作洽谈沙龙等活动,参会学者根据报告内容,就感兴趣的点继续深入讨论,并就潜在的合作点展开了洽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会议间隙,还组织了参观中国科学院土壤博物馆、学术合作洽谈沙龙等活动,参会学者根据报告内容,就感兴趣的点继续深入讨论,并就潜在的合作点展开了洽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