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仁芳

更改您的封面图像
更改您的封面图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所长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


此用户的账号状态是 批准

该用户还没有提供任何信息到他的个人资料。

1982-09至1986-07 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 学士

1986-08至1989-0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学) 硕士

1990-08至1993-1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学) 博士

1989-08至1993-1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1994-01至1995-01 英国Rothamsted Research 博士后

1995-02至1998-0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副研究员

1998-02至2000-02 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 STA特别研究员

2000-02至2002-02 日本香川大学 JSPS特别 研究员

2002-02至2002-0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02-05至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研究员、常务副所长(2007.12-2009.12)、所长(2009.12-)

研究领域:

我国南方分布着大面积的酸性土壤,酸性土壤上的铝毒、镉污染和养分缺乏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为了实现酸性土壤上农作物的高效可持续安全生产,目前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研究工作:

  1. 植物耐铝的生理分子机制:解析植物适应酸性土壤铝毒害、锰毒害、低磷等胁迫的分子机制,明确耐酸铝作物品种的酸害阈值;对控制水稻耐铝性或籽粒镉/砷低积累的关键基因进行分离、鉴定与功能分析,为酸性土壤的改良和耐酸铝作物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2. 铝与其他养分的交互作用:针对酸性土壤中铝毒和养分低下等问题,揭示酸性土壤上作物抗逆和养分高效利用机制;解析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植物养分吸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酸性土壤可持续利用策略:通过增强土壤有益微生物功能来提升作物养分吸收和产量,缓解土壤酸化的同时实现酸性土壤“化肥减量增效”的目的;通过酸性土壤改良和作物品种选育的方式,研发酸性土壤改良新技术和新产品;选育酸性土壤耐逆和养分高效作物品种,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创制耐铝或适应不同土壤条件的镉/砷低积累水稻新品系,按照“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土”相结合的思路,提升酸性耕地土壤质量和产能,实现酸性土壤可持续利用。

社会任职:

  • 2018-03至今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 2004-04至今 中国土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第三届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第七、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2022-01至今 国家农业科技重大专项耕地和节水领域(总师)、耕地领域执行专家组(组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工作组(组长)
  • 2006-01至今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核心骨干成员)、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农业农村部耕地保育综合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核心骨干成员)
  • 2010-01至今 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土壤利用与管理”研究部(副主席、主席)、亚洲土壤伙伴计划指导委员会(主席)、东亚东南亚土壤联合会(主席)、国际肥料发展中心(顾问),国际土壤参比信息中心-世界土壤信息国际科学(顾问)
  • 2008-01至今 Pedosphere(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副主编)、《土壤通报》与《干旱区地理》(编委)、《土壤学报》(执行编委)、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